AI如何找回「變心」的消費者?
2022年零售業五大新規則
作者:SAS台灣總經理 陳愷新
原文刊登自:未來城市
在LINE官方帳號被推播限定優惠訊息後,先上網搜尋網友使用心得,下班回家前再繞去門市看一下商品外觀,最後拿起手機、趁著電商平台促銷季下單⋯⋯面對愈來愈多在不同通路流竄的消費者,企業如何留人也留單?
曾在網路上看到一段情侶分手對話,「你怎麼變心了?」「變的不是我,是愛情!」乍聽輕浮的分手理由,卻與企業面對消費者的「變心」情境有幾分神似。
因為,科技與通路的快速躍進、新冠疫情加速數位行為、新興「Z世代」催化社群影音通路等原因,消費者越來越習慣橫跨多種裝置及通路,來展開消費旅程。因此,民眾的消費足跡變得破碎化,加上不穩定的疫情因子,近期更演變出「混沌式消費者旅程」,把零售業折磨地筋疲力盡。
面對難以摸透的消費者,我們嘗試梳理出零售業的五大新遊戲規則,協助企業緊跟時局,設法守護與消費者之間的「愛情」。
規則一、翻臉跟翻書一樣快
零售業新遊戲規則一:翻臉跟翻書一樣快,消費者轉換品牌速度快兩倍。
現今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比你想得更低落。麥肯錫指出,2020年,近四分之三的美國消費者改變購物習慣;其中40%同步更換了選用品牌,比2019年的轉換速度快上兩倍,且年輕世代消費者的轉變更迅速。
但有趣的是,挺過忠誠度之戰的企業,將可大幅拉開領先者差距。根據《哈佛商業評論》引述:忠誠度領先的企業,在接下來十年當中,營收成長速度大約是產業內同行的2.5倍。
若不想被消費者遺棄,該如何應對?我們來看看英國零售巨頭Shop Direct集團下的電商Very,如何化身為挽留客戶的箇中好手。
每日,平均有130萬人次造訪Very的網站。每當客戶進站,他們便根據過往資料及應用人工智慧,在短時間內蒐集、儲存和梳理大量的細微性客戶資料;接著,分析出消費者興趣和時尚風格類型,再依序陳列他會感興趣的商品。
此外,Very也進一步客製化消費體驗。比方說,Amy喜愛在睡前使用平板電腦下單、Joy常在午休時段瀏覽APP的行銷訊息、Mary最喜歡在一早收發信件⋯⋯Very會依客戶喜好做為互動依據,設計出更體貼的消費旅程。
同時,他們利用AI分析客戶回饋,以瞭解淨推薦值、發現待改進之處。
最終,Very不只減少會員流失率,還省下2,200萬美金(約新台幣6.28億元)的維運成本及5,000萬美金(約新台幣14.3億元)的行銷成本。
規則二、害怕改變的是企業
零售業新遊戲規則二:害怕改變的是企業,消費者採用新技術的速度比企業更快。
據SAS與Futurum Research合作的調查《客戶體驗2030—從此刻串聯未來》發現,近八成企業主認為,消費者對商店新科技服務,如自助服務機器、AI助手、AR應用等,會感到不安;結果,只有三成五的消費者認同這個看法。
其實,消費者採用新技術的速度常比品牌商更快,恐懼科技帶來改變的反而是企業。因此,企業擁抱新科技的腳步應該更積極,才能提升客戶體驗。
像是「1-800-Flowers.com」,40年前,它僅是美國紐約的小花店,如今已是一間年營收超過12億美元(約新台幣343億元)、旗下有十多個禮品品牌的企業。
「我們總是走在科技最前端,及早定義出關鍵趨勢,保持競爭優勢,」資訊長立普(Arnie Leap)強調,當多數同業還在研究網購經營,他們已與SAS打造對話式AI助理,利用數據和分析打通新興通路。例如,他們能讓客戶透過亞馬遜智慧助理Alexa等終端裝置直接下單。
規則三、能否識別360度的我,都是同一個人
零售業新遊戲規則三:能否識別360度的我,都是同一個人?整合全通路體驗刻不容緩!
您是否有過這種體驗:縱使已是某品牌的線上會員、也消費數次,但進到同品牌實體店面時,卻彷彿新客;也因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區隔,所有的消費喜好、購物紀錄、會員積點等資訊難以重疊。
全通路行銷早就不是新名詞,但實際執行仍須克服多個端點。
第一步,要連結不同端點的碎片化資料源,包括客戶行為軌跡、交易紀錄、行銷活動接觸、客戶特徵資料等;接下來,應進一步辨識身份,彙整出哪些姓名、號碼其實都指向同一個人;最後,整合資訊、即時運算分析並連接至各個通路,才能達成跨通路一致性的溝通。
德國最大電子商城之一、電子公司「康拉德」(Conrad Electronic),將客戶數據平台整合SAS的AI技術,以落實客戶身份單一識別。藉此,他們的電商通路陌生訪客辨識率從2至3%提升到60%,並能推播更精準的個人化訊息,最終貢獻了50%營收。
規則四、全球供應鏈瘋狂應戰
零售業新遊戲規則四:全球供應鏈瘋狂應戰,靠進階分析,優化需求預測的精準度。
與疫情共存的未來世界,擁有精準的需求預測與管理能力成為企業的生存題。天下雜誌《全台供應鏈需求預測調查》報告指出,有三成台灣零售與電子商務業者表示,2021年給供應鏈管理帶來最大的挑戰就是「現有方法無法準確預測需求量」。
有超商業者指出,2021年本土疫情爆發前,超商是疫情受惠戶,業者思考如何掌握內需市場規模提升的消費需求;疫情爆發後,超商轉為疫情受災戶,許多狀況發生,包括進口商品延誤進貨、開始供應口罩物資等多元服務、犧牲利潤來拉升進口原物料的庫存量、找尋在地原物料作為替代⋯⋯等。
在疫後時代,許多企業無歷史資料可循;既有的預測管理系統,也不能動態地「計算外生因素影響程度」及透過「情境模擬(What-if)分析」,來應對劇烈變動的市場,不穩定的營運模式使許多企業陷入「瘋狂應戰」。
而家樂福、雀巢等國際零售大廠,都已利用AI增強需求預測能力——納入天氣、經濟指標、新冠肺炎區域性的基本傳染數等「計算外生因素」,或促銷、節日、廣告宣傳等「事件」,即時模擬情境,規劃出相應的產品組合與定價、庫存最佳化、需求預測與精準採購。(延伸閱讀 薄酒萊如何新鮮準時送到你手中?酒莊用AI預測供需 退貨減80%)
規則五、業績與減碳同等重要
零售業新遊戲規則五:業績與減碳同等重要,導入你的品牌永續行動。
看似遙遠但卻是最不可忽視的層面——品牌永續策略。
過去,節能減碳、企業環保責任總有點道德勸說的成分;隨著氣候變遷加劇,淨零經濟越受關注。2021年,歐盟制定「碳邊境管制措施」、美日等國家紛紛研擬相關政策;在台灣,環保署也初步規劃碳費徵收對象與標準。如今,碳排放量已成為資本市場中的「負債」,轉為企業的真實成本。
世界廣告研究中心(WARC)在「2022年品牌塑造指引」指出,越來越多品牌商認為,財務成長與碳排成本同等重要;而且,消費者的減碳意識提高,只在乎經濟成長的企業常受到質疑與挑戰。針對永續策略,零售業可從以下三種方式思考減排的可能性:
- 改變生產、包裝與運送方式
- 對外做出公開承諾
- 鼓勵永續性的消費者行為
消費者賦權時代來臨,成為贏家需要更「智慧」
「消費者賦權」的意識與需求日益提升,消費者開始希望,消費體驗中能納入科技,盡量掌握每一次交易的主控權。
此時,企業得要更智慧——發掘各類通路的數據資產、培養分析技能,來模擬市場情境;用跨通路旅程洞察、控管消費者;導入即時串流分析,隨時給予消費者合宜的關懷。
產業遊戲規則年年在變,但誰會是未來的贏家?我們確信,會是那些願意改變思維、快速創新,且願意打造分析力體質的企業。
推薦閱讀
- Are you covering who you think you’re covering? Payers often don't focus enough on healthcare beneficiary fraud in public and private healthcare plans. Before paying a claim, payers need to ensure beneficiaries are eligible. Advanced analytics applied to a broad range of data can help them accurately detect and prevent beneficiary fraud.
- Containing health care costs: Analytics paves the way to payment integrityTo ensure payment integrity,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 must uncover a broad range of fraud, waste and abuse in claims processing. Data-driven analytics – along with rapid evolutions in the use of computer vision, document vision and text analytics – are making it possible.
- Medicaid and benefit fraud in 2018 and beyondTo curb the growing amount of Medicaid and benefit fraud and improper payments, agencies and their commercial counterparts need fraud and abuse detection systems with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that can keep up and even stay one step ahead.
準備好訂閱意見領袖觀點了嗎?